湖南信息学院:"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数字经济产业应用型人才
随着当代经济社会从传统的技术经济范式向数字技术经济创新应用推动的数字经济范式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的排头兵。湖南信息学院作为以信息技术领域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非营利性民办本科高校,积极推进与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知名企业、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寻求学校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脱节等严重问题的解决之道。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置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四个本科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校政企共建的“校内实验-校外实习-企业就业-自主创业”一条链式“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四融”机制促进“产学”深度融合,提升专业能力。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产”是“学”的目标和内容之一,“学”是“产”的有力支撑,只有“产学”深度融合,才能有效提升毕业生专业能力,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紧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设立了移动通信技术、北斗导航应用、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6个专业方向。联合北斗安全技术研究院、中联重科、开元仪器等标杆企业共同开发了《北斗导航原理》、《组合导航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地图》等方向课程10余门。
实验教学条件对接人才培养掌握企业前沿技术的需要不断改善,将企业真实使用的仪器设备引入,共建了北斗+教学科研、微波与卫星通信、5G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验室、计算机视觉与智能语音技术、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38间“产学研”一体实验室,并且所有实验室面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全天候开放,有效支撑学生课内外需求。
对于前沿、新技术课程,积极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如聘请北斗专家文援兰教授来校讲授《导航工程概论》,聘请长沙恒电聚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阳武博士讲授《智能配用电技术》等课程,除此,该院还利用假期组织校内优秀老师去企业顶岗学习和培训,提升自有教师水平,不断将典型生产案例、新技术融入课程。
图1 无人驾驶、无人机实验(训)室
通过将行业需求融于人才培养方向,将企业所需知识、能力、文化融于课程,将生产所需设备融于实验,将企业专家融于课程教学的“四融合”机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与真实生产相适应的体系和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过渡期。
二、“两途径”推进“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学院大力推动学生参与企业、教师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校内课程与研究融合和企业实践与研究融合的“两途径”,有效的实现“学研”深度融合。
企业实践与研究融合。学习中不但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还和企业共同协商,在企业生产研发中,剥离出局部研究项目设立微小课题,供学生进行选择申报,企业再从中选择合适的学生,利用寒暑假,以及毕业实习等时间,进入企业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和研究,将学习与科学研究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熏陶和培养了学生敬业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6年以来,该院就有40余名学生,深入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承担了北斗微小课题,并都顺利结项,受到企业好评。
校内课程与研究融合。课程中突显知识的应用,结合工程设计案例,将设计、研发过程融入课程内容,建立从单一课程应用到多课程综合开发,从简单电路设计到复杂工程开发的研究型课程体系,形成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基于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A类国家竞赛题目为课程内容的项目式丶探究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推动“电子作品+答辩”、“电子设计+答辩”等考核方式改革,将研究能力、研究素养、研究方法等与课程学习融合。目前,各专业课程实验项目中研究性项目占比达30%以上,每门课程均有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实训项目内容。另为扩大科研学生参与面,学院每学期会组织教师发布科研项目,供学生选择参与共同研究。2021年两位老师和3位学生组成科研团队服务乡村振兴,联合攻关解决宁乡市大成桥镇荒田灌溉问题。
图2 学生参与校企项目研究部分合同
三、“多举措”促进“研产”深度融合,培养职业能力
为促进“研产”深度融合,学院通过构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研产奖励机制,制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办法,全天候开放科研实验条件等多举措促进研究课题与生产紧密结合,激发师生积极性,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已经与40余家企业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明确从企业生产中寻找可供研究的课题,进一步拓宽研产项目来源;建立研产奖励机制,对取得成果的科研项目给予经费和学分奖励,提升学生结合生产进行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打造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通道,要求教师申报的课题必须有学生参与其中;全院38间各类实验室均全天候开放,所有实验指导老师也采用轮班制,为学生进行指导,给学生提供科研的实践环境。
通过各类课题研究,企业将其中有价值的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转化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学校也将成果作为案例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进一部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学生项目管理能力。
目前,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约50%以上的课题源自生产一线,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2021年,该院学生就获专利、软著共8余项,公开发表论文7篇,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创新比赛中,获奖12项,其中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国家1等奖。
图3 学生申请部分专利、软著证书
通过与行业、企业联合构建的“深度式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学生不仅在专业能力上得到了深度的培养,还将“工匠精神和北斗精神”等高品质职业精神无形融入,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文/肖雄亮)
相关推荐: